90%公司的库存管理逻辑一直是错的
当前位置:点晴教程→知识管理交流
→『 企业管理交流 』
很多公司库存管理逻辑一直是错的,天天在品类占比、价格段、调拨配货等上面花时间,而忽略了库存分析的主要目的。据观察,库存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错误:
其实库存管理的主要目的 普通的库存管理逻辑是尽量不缺货,高阶的库存管理逻辑是尽量不影响销售,缺货不怕,怕的是明知缺货还没有替代方案。仔细体会一下,二者有很大的不同。 先看库存天数同样 500 万的库存在淡季可能是超库存状态,但是在旺季可能就是缺货状态。所以我们要看相对库存,相对库存指标经常用到的是库存天数(DOS,day of stock)的概念,库存天数就是一个相对指标。
比如某个店铺最新库存是 500 万,平均日销售 10 万(一般取最近一个月的平均日销售),库存天数就是 50 天。50 天的意义就是按目前每天销售 10 万的速度来看,500 万的库存还可以支持 50 天的销售。 与库存天数同样的指标是库存周数(WOI,week of inventory),区别是 DOS 是除以平均日销售,而 WOI 是除以平均周销售。很少有人用库存月数的概念,不过有些公司的库销比其实就是库存月数的备胎。 不建议企业用库销比这个指标,库销比的定义是期末库存除以当期销售,这个当期一般选择是一个月为周期(也就是库存月数的意思)。根据这个定义问题来了,有的月份是 31 天,有的是 30 天,还有 28、29 天的情况,这个月份的标准不一致就会造成指标的对比性降低,甚至不可对比。对于零售业来说多一天少一天其实影响还是蛮大的,所以不建议使用这个指标,而库存天数或周数则没有这个 bug!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复盘,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公司的标准库存天数是多少,比如我以前在快消公司的时候代理商层面标准库存天数就是 45 天,所有客户都按这个标准来管理库存。 不过有时候我们还是会发现,明明目前的库存天数远大于标准库存天数,但还是经常缺货。为什么呢?接下来继续看 再看有效库存问题就出在:现有的库存都是能持续带来销售的有效库存吗?比如 500 万的库存里面,其中有 200 万的库存是无法销售的产品,那现有库存的持续销售就有问题了。所以我们必须看那些
要计算有效库存比,首先需要定义有效库存的标准:能给门店带来持续销售商品的库存。按这个定义来看,残次商品、过期商品、过季商品和没有销售的商品,肯定都不属于有效库存商品。不过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有效库存的确定会复杂很多。 与有效库存对应的是无效库存。无效库存包括残次商品、过期商品、冻销商品(就是暂时冻起来的意思,如冬季的防晒品,夏季的羽绒服)、甚至是虚库存,滞销商品。 其中的滞销商品定义,需要确定一个标准,将有销售的商品分成有效库存和无效库存,这个标准一般以周销售量或月销售量来衡量,并且渠道不同标准也是不一样的。例如某款衣服某周销售了 2 件,2 件对于单个专卖店来说这可能就是有效库存,但是对于一个区域或总公司来说销售 2 件的商品肯定不是有效库存,因为持续带来销售的价值不大,需要提高标准。 确定有效库存的标准可以利用二八法则来辅助计算, 关注有效库存及有效库存比,实际上就是关注销售最大化,绝对库存数量大多数时候会有欺骗性的。经常有店长抱怨没有货卖,而采购或商品经理一定会拿出库存总量来推卸责任,根本不去看里面到底有多少是能真正产生销售的库存。道理大家都懂,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人会选择性地忽略有效库存,所以对于一个店铺还是企业来说,需要至少每周一次监控有效库存比这个值,甚至可以把它作为采购人员的绩效指标。 有效库存比的研究,是为了重点关注那些能够给未来带来持续销售的商品。只有能够持续贡献销售额的商品才是最有意义的库存,否则都是耍流氓。 另外需要重点关注虚库存,即系统显示明明有货而实际不存在的库存,丢失,付错货等都会带来虚库存。从本意来讲,门店或区域管理者是不愿意主动去处理虚库存的,因为会降低利润指标影响绩效评分,所以有很多人就让这部分库存一直虚着,但是这样对库存管理却是非常大的伤害。 最后看特殊库存销售经常会出现一些特殊事件,比如促销,团购,公共事件等。特殊事件不可怕,怕的是没有准备。所以每个公司的商品部必须和销售团队保持密切沟通,而不能以缺货后说对方没有提前知会自己来推卸责任,而销售却实实在在的影响了。 特殊库存的分析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内容:
当然库存管理不仅仅是对商品的管理,还有供应链本身也影响着销售最大化。 该文章在 2024/11/11 10:18:21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